中学的历史发展

2024-05-05 04:12

1. 中学的历史发展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1862年创办的。初办时是一所单纯的语言学校,直到1869年总教习丁韪良改革课程,制定“八年课程计划”,同文馆才转变为一所具有中学教育性质的综合性学校。这是中国中学教育的早期萌芽。由于京师同文馆是由总理衙门所办,故此总理衙门选派了专门大臣来督办此事,负责此事的大臣被称为总管大臣或专管大臣。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一日(1867年2月25日)奕劻等上书要求派徐继畲为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他说:“惟查臣衙门前设学习英、法、俄国语言文字馆,均设洋教习一员,专司讲译;此外各设汉教习一员,兼课汉文,令该学生等奉以为师。如今学习天文、算学之员,均系已成之材,汉文无不通晓,汉教习自可不设,但亦必须有群情宗仰之一人,在彼指引开导,庶学者有所禀承,否则该馆只有洋人讲贯,而中国无师表之人,恐来学者竟疑专以洋人为师,俾修弟子之礼,未免因此裹足……惟有臣徐继老成望重,品学兼优,足为士林矜式,拟请旨饬派徐继畲作为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以专稽查而资表率。”所以这时总管大臣的作用一在稽查,一在表率,而表率的作用为重。随着同文馆事务渐繁,奕劻等人又于1889年3月30日上书要求派人专管同文馆事务,于是又有专管大臣之设。  在同一时期创办的上海广方言馆,由于其受两江总督和上海道管辖,故特设一学馆监督来管理广方言馆这边的工作,类似于京师同文馆的总管大臣。上海广方言馆也设提调一人,相当于校长一职。这由江南制造局所记学馆概况可以看出①1。在迁入江南制造局后,又设总办一职,由制造局总办兼任,总管馆中的一切事宜①2。所以,迁入江南制造局后,总办即是馆长。另外,还设立监院一人,查课委员、庶务委员若干人,司事四人,分别管理学生名册、稽查出入、管理什物和杂物,①3这里司事分担了教务和总务的一部分责任。 从早期洋务派所开办的一些带有中学萌芽性质的学堂来看,整个学校的行政划分及职名确认很随意、混乱,缺乏科学性。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这是中国近代学校的试办期,对新式学校内部管理的一切事务,当时的操作者并不是很清楚,故而管理上还处于尝试阶段,边建设边摸索,职官设定是根据临时需要,而不是有一套既定的组织模式,按制度设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处于封建统治时期,学校是由政府机构组织创办的,因而管理上沿袭了官方的做法,这表现于一、称词的承袭,如提调、总办;二、职官的兼用,如总办等;三、人员的兼用,如提调是总理衙门官员兼任,总办是原江南制造局总办兼任。这就无所谓学校自己独立行政组织管理,不利于学校独立、健康发展。这也使得学校行政管理在这一时期处于一种极不科学的无序状态。

中学的历史发展

2. 全国100年历史的中学有哪些

向明中学(2007)已举行过建校105周年庆典
成都十三中,学校创建于1908年,原名为“华西协和预备学堂”,1951年更名为“华西大学附属中学”,1953年由市政府定名为“成都十三中”.
江苏南通中学,1909年,由张謇等人创议建校,校名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校”,1949年至今,江苏省南通中学.
重庆忠县忠州中学.河北正定中学,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1908),南头中学,光祖中学,黄冈中学
广东的:金山中学,广雅中学,东莞中学,新会一中.连州中学,高州中学,中山的龙山中学有三百多年历史
了

3. 中学的历史怎么学啊

一直以来,有许多同学跑来问我:“要怎样学历史?”“学历史有什么好的方法吗?”“为什么我花大量的时间去学历史,还是成效不大?┄┄。为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将我的陋见阐述一下,以资大家参考。 
其实,学好历史并不是很难,只要你做的到“勤”“思”“静”“讲”四个字。那么这四个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那么就允许我向大家逐一阐述一下。 
“勤”,这个字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他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切实把事情做好。学历史也一样“勤”是前提。往往一个人付出的大小能决定他收获有多少。这也就是所谓“天道酬勤”。 
我班有一位同学,他的历史成绩差。因此我们认为他在历史这一科是没有出息的。但是意想不到,在分科的时候,他居然选了历史,而且历史成绩一日千里。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难以置信。后来,在同学的“假析”才知道,原来他知道自己比别人笨拙,因此花了比别人多了许多的时间去学习。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的成绩提高了,甚至超过以前那些老师口中的优秀生。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呀! 
从这位同学身上,我们可以很清醒地认识到:“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直到现在,我才清楚地理解到爱迪生“天才与勤奋”的真谛。 
在这里我想 对那些学了成绩上不去的同学说:“朋友,请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有肯攀登。我相信你可以成功。” 
“思”,是指我们有善于思考。“学贵有疑”,我们有对生活、对书本取于提出质疑,不盲目相信书本,有知“尽信书则不如书”;不盲目相信流言,有知“耳听为虚”。学历史也一样,有敢于提出疑问,并寻求方法解决它。这样可以培养你的思维模式,当你疑得多,问得多,想得多,你也就少了疑问,你的历史也就学得顶呱呱了。 
“朋友,敢于对书本提出质疑,这样,你会获益无穷。 
“静”是指我们援救问题时,学习时,必须冷静,切忌浮躁。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当你心浮气躁时去看书,可是花了很多时间也记不住几段话,即使记住了,一会儿也就忘了;但当你静下心来时,很快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并久久记得。这是为什么呢?说白了,也不过是效率的问题,当你心浮气躁时,你心想着其他事,并没有静下来看书,因此你的效率很低,反之则反。 
由此可见,在学习时,我们必须冷静地对待,客观地评价人和事,不受外界和情绪的干扰。 
“朋友,在学习时,请静下心来,这样,你会得到更多。” 
“讲”就是说我们要学以致用,多讲。一个外国作家曾说过;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讲话可以造就一个敏捷的人。的确,讲其实就是一种交流,这样,可以好地培养你良好的思维模式,也可以丰富你的基础知识。有一句话就是这样说的;只讲不练是假功夫,只练不讲是傻功夫、,又讲又练是真功夫。由此可见,练与讲的地位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 
我曾组织过一个学习小组。这个小组以历史学习为核心。我们小组每天的任务就是每人轮流做一天主持,其他人回答,并参加辩论。在经过为期二个月的辩论,我们的成绩都提高了许多,一跃而成为历史班的尖子生。 
“朋友,不要害羞,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这样,你也会成为一个敏捷的智者。” 
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学习历史其实是一个很快乐的事,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你做到“勤”“思”“静”“讲”这四个字。 
以上是我个人的陋见,如有不得体之处,还请多多海涵。

中学的历史怎么学啊

4. 中学历史怎么学?

首先你应该试着去培养你对历史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只要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你就会觉得历史也是很好玩的,学历史也是一种很美的享受,到那个时候,历史就会成为你的好朋友,你就有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学历史不能死记硬背,因为那样你就太被动了,你要努力去驾驭历史,而不是硬着头皮去背历史,你只有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你的历史成绩才会有大的提高。 
    你应该这样培养兴趣: 
1.你要时刻告诉你自己,学好历史并不难,只要你有信心和真心。 
2.如果你课下有时间的话,你可以读点历史书,这样有助于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 
3.你在家看电视的时候,多去看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电视剧或历史类的节目,相信你很快就会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 。 
    只要你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只要你肯努力,你就一定会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真心的祝愿你能够早日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进而提高你的学习成绩,将来有一天考取你所理想的大学,实现你的梦想!

5. 中学的历史沿革

 民国建立时,政府对“负校务全责”的校长应具有什么样的资格,始终未作规定。校长的来源一般有:①议员或绅士;②教育行政人员,如省视学之类;③大学或高师毕业生;④中学教师。这些来源说明当时对校长素质并无一科学认识。中学管理上的无序一直沿续到民国《中学规程》之颁布。民国建立后,进行新的教育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以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就中学而言,教育部改监督为校长,从此有了“校长”这一称呼,并一直沿用至今。中学一般均于校长之下,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及庶务会计等,然而政府对此并未作硬性划一规定。《中学规程》第十一章教职员及学校行政中规定:1.中学设教导主任一人,协助校长处理教务训育事项,六学级以上之中学,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之批准,得设教务训育主任各一人,协助校长分别处理教务训育事项,六学级以上之中学,得设事务主任一人,掌管教务及训育以外事项。2.中学设置训育指导委员会负责一切指导学生的事务,并且要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校务会议,每月开一次教务会议、训育会议和事务会议。并且该规程第一次对校长资格作出了明确规定,认为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即可胜任校长之职:①经初级中学教员考试或检定合格者;3.具有高级中学教员规定资格之一者;4.国内外大学本科、高师本科或专修科毕业者;5.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本科毕业者,具有一年以上教学经验者;6.与高级中学程度相当学校毕业后,曾任中学校教员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于所任教科确有研究成绩者;7.具有精炼技能者(专适用于劳作科教员)。从上面对校长的资格规定来看,对于校长,首先注重的是其有无教师资格。这无疑受传统为师然后才能为“长”的看法的影响,对于校长是否具有管理能力并不很看重。  现代中学的过渡近代中学从萌芽到二三十年代逐渐走上正轨,发展了六十几年,内部管理也逐渐从无序到有序,从因事而设职到由制度而设职,从不科学走向科学,管理走向正规化,并继续不断完善。组织由分散走向具有层次性,不断走向系统化。从此,中国中学行政管理就在此基础上发展,基本框架未发生大的变化,更多的是名称上的变化或机构的增增减减。

中学的历史沿革

6. 中国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学有多少所

全国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中学在400所左右。

7. 中学历史

统治者自高自大,不思进取。只重视如何加强统治,其他对民心不关心。
阻碍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使中国许多方面落后与外国。

中学历史

8. 中国中学的历史沿革

20世纪30年代初,“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江苏昆山周慎修先生,目睹东北三省被鲸吞,民族危机日深,“深信欲救亡图存非教育不足以言此”,乃于1932年10月3日,与周祖贞、季永章、杨安仁等发起创设该校。择定西爱咸斯路249号(现永嘉路第三小学校址)为校舍,聘请于右任等知名人士为校董。1933年1月3日举行首次校董会议,定校名为私立中国中小学;中学设高中、初中两部,高中部设普通科和商种推举周慎修为校长,褚民谊为董事长。同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学生73人。由周祖贞任教务主任,张家凤任训育主任,张一轮任事务主任。第二学期开学学生增至173人,乃在甘村(现嘉善路131弄)3号、敦和里(现襄阳南路306弄)、拉都路(现襄阳南路)343号另租校外宿舍三幢。1934年学校初具规模,6月向当时市周祖贞任教导主任,方季石副之,季永章任事务主任,增聘刘振邦(秉彝)为秘书。抗战爆发前后,大量外地人口迁入上海租界避难。1935年9月,学生骤增,原有校舍不敷应用,遂租西爱咸斯路386号(现永嘉路388号)慈善家黄涵之先生寓所为中国中学校舍,沿用至今;旧址为中国小学暨幼儿园。由周祖贞任副校长,徐春霖、方季石分任高、初中主任,由顾宝煜(书麟)、杨安仁、季永章分任教务、训育、事务主任。1938年学生剧增至约800多人,共18个班级,中学分设初中女子部于中国小学内。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