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仓山有关的资料

2024-05-16 10:37

1. 福州、仓山有关的资料

  仓山区位于福州市城区南部,辖整个南台岛,分别与鼓楼、台江、晋安、马尾和闽侯、长乐隔江相望。辖区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35.2万人。全区下辖仓前、东升、对湖、临江、三叉街、上渡、下渡7个街道和仓山、城门、盖山、建新、螺洲5个镇,共有112个居委会和112个行政村。 
  仓山区古称藤山,明洪武年间北麓始建盐仓,该地俗称盐仓前,藤山遂道称仓前山,简称仓山,区名由此而来。境内多山丘坡地,高盖山、长安山、烟台山等贯穿中、北部,东部有黄山、城门山等。岛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历史上曾于烟山南麓遍植梅树,素有“琼花玉岛”的美称,古时,就有“十里花为市,千家梅作林”的繁华。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仓山区还是历史上有名的领事使馆区,外贸基地及航运中心,英、美、法等17个国家在仓山设立了领事馆或代办处,同时还创建教堂,开办学校,开设医院、发行报刊、设立洋行等。由于西方经济、文化渗透,仓山区至今保存着英式、哥特式、罗马旋门式、东欧式及中西结合式的建筑,形成了仓山区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区貌。区内名胜古迹众多,金山古寺、陈若霖故居、陈绍宽故居、烟台山公园、高盖山公园等人文、自然景观与马杭洲、桔园洲、闽江公园(南园)等沿江沙洲构成了仓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
  仓山区是福州著名的学区,自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福州市的文化居住区以来,区内新建和扩建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特别是国家投资在区西南部有新办30多所大、中专院校和干部学校。 
  仓山区地处福州市南大门,水、陆、空便利的交通条件日趋发达;闽江、乌龙江四周环绕,水路运输十分便利。福厦路起始点和福泉高速公路接口始于该区,并有8座大桥与岛外连接;正加紧实施的环岛提路工程,以及日臻完善的岛内路网建设,将进一步促区域交通网络建设的成熟化、合理化。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距该区仅35公里,位于仓山城门的福州火车南站也即将建成投入使用。随着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投资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必将有力地促进仓山区经济的腾飞。

福州、仓山有关的资料

2. 仓山镇的历史文化

古仓山,汉属郪县地,隋开皇10年(公元590年)建飞乌镇, 开皇13年改镇建飞乌县,属新城郡,唐宁以降属梓州,后因残酷的宁元换代战争,县城毁于兵火,居民多遭惨杀,余生者寥寥, 于是在元朝至元16年废飞乌并铜山县,至元20年废铜并入中江县。仓山,扼川东、川东南至成都古道要冲,不仅商贸繁荣,名人荟萃,也属兵家必争。三国名将姜维就曾屯兵于此。唐代诗人王勃客居飞乌,应飞乌令梁宏悦之请,手山梓州飞乌县县名。 王勃还给境内白鹤寺撰写碑文。飞乌云山书院是宋中大夫秘阁修撰杨子谋讲学的地方,浓厚的学术空气代代相传。现今也出过李佳贤这样的文人墨客。境内的禹王宫, 帝祖庙是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清建朝龙寺依葱绿苍翠的火焰山, 面临清澈郪江组成一动人画卷。

3. 仓山区有几年的历史

仓山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南部南台岛上,四面环江,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史迹众多,素有“琼花玉岛”之美称。
仓山区因地处仓前山得名。古称藤山,1368年(明洪武年间)在藤山北麓建盐仓,俗称盐仓前,遂通称仓前山,简称仓山,区名由此而来。

仓山区有几年的历史

4. 仓山镇的乡镇历史

 唐代,该镇分别隶属于闽县高盖乡龙政里和侯官县移风乡长寿里。宋代,分属于闽县高盖南乡时升里和怀安县移风乡长寿里。清末分属闽县南二区(下渡区)和侯官县上渡区。民国29年(1940年),属于闽侯县一区(白湖区)的锦南港浦乡和内外湖乡。民国32年后,分属于该县的白湖和双湖两乡。民国35年1月,福州市政府成立后,该镇北部紧靠仓山区的部分区域属于仓山区。1949年12月,白湖、双湖两乡划属福州市仓山区管辖。1950年6月,又由仓山区析出改属盖山区。1955年3月,盖山区的美墩、中墩、程厝边、长安、塔仔里、洋冶、新城里、白鹭岭等地划归仓山区。1958年秋,仓山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1608户,7578人)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联合成立仓山农业人民公社,辖先锋、东升、红旗(仓山)、金星、万里5个生产大队。1960年3月,仓山公社并入盖山公社并改为生产管理区,1961年6月析出并恢复仓山公社。1968年10月改称朝阳公社,1969年4月划归郊区。1970年2月,朝阳(仓山)公社又和盖山公社合并为新的朝阳公社,划归朝阳(仓山)区。1975年2月,仓山公社重新恢复,并从朝阳(盖山)公社划入下湖、郑安、湖边、联建等生产大队,扩大了辖区,同时,作为蔬菜公社划属福州市蔬菜产销办公室领导。(同年7月,市蔬菜办改为蔬菜生产管理区,后改名环城区)。1982年8月划归郊区,1984年9月撤社建乡,1992年9月建镇。镇人民政府驻设万里村首山路19号。

5. 福州的历史

福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晋朝的八姓入闽到晚唐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福州在中原汉人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福州民系也逐渐形成。“福州”之名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国时期,福州成为了闽国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举文教的重地、儒学重镇,而福州的别称“榕城”就来源于宋代福州城内遍植榕树的景象。1276年南宋灭亡前夕,福州一度成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贸易复苏,福州作为重要海港,迎来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也曾经历严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为了南明隆武政权的首都。清末,福州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随着1844年福州开埠,以及之后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等机构在此设立,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东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传教的重要地点。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变时期,福州又成为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城,福州继续任福建省省会至今。改革开放以后,福州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福州也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福州的历史

6. 福州的历史

福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晋朝的八姓入闽到晚唐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福州在中原汉人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福州民系也逐渐形成。“福州”之名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国时期,福州成为了闽国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举文教的重地、儒学重镇,而福州的别称“榕城”就来源于宋代福州城内遍植榕树的景象。1276年南宋灭亡前夕,福州一度成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贸易复苏,福州作为重要海港,迎来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也曾经历严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为了南明隆武政权的首都。清末,福州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随着1844年福州开埠,以及之后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等机构在此设立,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东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传教的重要地点。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变时期,福州又成为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城。改革开放以后,福州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福州也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7. 福州的历史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
  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
  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
  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
  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
  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胜古迹众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互相融合、交相辉映。
  至今许多文物名胜古迹仍完好无损。
  据普查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等各类文物点4497处。
  其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81处;商周遗址67处;宋至清代木构古建筑2040处。
  唐至清代的古塔、经幢64座,古桥354座。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保护单位54处。
  著名的文物有:建于1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立于1000年前的,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称为书法艺术“世宝”的唐篆书法名家李阳冰亲书的乌石山摩崖石刻,闽候县昙石村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等。
  
  福州临江吻海,闽江横贯城区,年均径流量600多亿立方米,海洋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水产鱼类620多种,是全国三大海水养殖基地之一。
  海岸线长达1137公里,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处。
  福州与台湾岛一水相连,东澳港至台湾新竹仅70海里。
  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沟通中国与亚太地区的海上枢纽。
  历代到海外谋生创业者众多,如今已有250多万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
  归侨、侨眷和港澳眷属近百万人,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福州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时,相对湿度77%。
  年平均气温为19.6℃,最时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时是7月份平均气温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
  农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飘香,四时蔬菜纷呈。
  福州山地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福州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
  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山水特色凸显,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莲(莲花峰)南虎(五虎山)拱卫,盆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
  闽江横陈,吉祥山、烟台山、高盖山、五虎山逐案抬升,乌石山、于山分列左右。
  白塔、乌塔各置东西,晋安河、白马河如蛟龙出水,以屏山为珠,呈“双龙戏珠”之势。
  福州的第一胜景鼓山,国家级重点佛教寺院西禅寺早已蜚声海内外。
  市区的西湖公园、左海公园、森林公园、温泉公园、鳄鱼公园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态。
  郊县平潭海坛度假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还有省级风景名胜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永泰青云山、闽候十八重溪等等。
  这些名山秀水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辉,吸引着无数中外旅游观光者。
  
  福州民间工艺久负盛名,传统的工艺品脱胎漆器、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
  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和200多年历史的脱胎漆器名扬中外,与软木画被称为“榕城三绝”。
  还有历史悠久的闽剧和评话,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传统艺术。
  而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墙”名扬海内外。
  鱼丸、太平燕、鼎边糊、线面等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福州还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分布在方圆约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这在国内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见的。
  
  福州为何称“都”呢?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随兄王潮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后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受封为闽王,建立闽国。
  因首都定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闽都”之称。
  
  此外,福州在我国历史上还曾两次被作为临时首都。
  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当时南宋政权的国都临安(今杭州),恭帝赵显及太后均被元兵俘虏,其兄赵昰于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称端宗皇帝。
  当时的福州成为临时首都,改年号为“景炎”。
  但是,还不到半年时间,元兵又从浙江向福州进军,十月攻破邵武城,经南平而下,于十一月逼近福州。
  当时闽府尹王刚中开城门投降,端宗皇帝从海路逃往广东。
  
  第二次福州被临时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
  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被奉监国,于是在福州称帝,改纪元为“隆武”,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
  同时改福建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为皇帝行宫,并封一批文武官员要职,犹如京城规范。
  其中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受封为“平虏侯”,郑成功赐为国姓(朱)。
  但不久,郑芝龙叛变降清,形势逆转。
  仙霞岭重关百里无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见势不妙,决定离开临时首都福州,经南平转闽西。
  第二年,清兵攻入闽北建宁县,并直驱南平,朱聿键皇帝仓卒逃往长汀,这年八月(1646年)他与爱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代以来它有十二个别称:分别是“闽中”、“晋安”、“凤城”、“三山”、“长乐”、“榕城”、“天兴府”、“福安”、“闽海”、“闽州”、“泉州”、“左海”等。
  
  “闽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
  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时留有一首描写福州秋天的诗,题目就叫《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说明当时福州称“闽中”,秋色如画,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诗的最后称“不堪行”。
  
  “晋安”:魏晋南北朝时,晋人纷纷避战乱从中原入闽,始称“八姓入闽”,不少望族定居于福州今东门晋安河两岸,故此时福州别称“晋安”。
  
  “凤城”:晋代地理学生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城,扩大范围。
  他在《迁城记》中说,福州“其城形状,如鸾如凤”。
  于是福州被人视为“凤城”,如今福州许多地名还都带“凤”,如西门的“凤凰池”,工业路一带的“大凤山”、“小凤山”,东街有“凤凰坊”,东门有“凤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书有“凤邱鹤林”,清代三牧坊有“凤池书院”等。
  如今在闽江二桥南端耸立着一座“凤鸣三山”的雕塑,象征福州的南大门。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屏山、乌山、于山圈入城内,故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
  如今海外福州籍华侨聚集地行会组织仍称“三山会馆”。
  
  “长乐”:公元933年,“开闽始祖”王审知死后,他的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所以这一历史时期的“长乐”不是指今天的“长乐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发动居民“编户植榕”,于是“绿荫满城,暑不张盖”。
  从此福州开始有“榕城”的别称。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挥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护送益王赵昰入闽,在福州建立临时“国都”,将福州改为“福安”。
   “天兴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国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称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福州的历史

8. 福州历史的介绍

福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晋朝的八姓入闽到晚唐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福州在中原汉人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福州民系也逐渐形成。“福州”之名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国时期,福州成为了闽国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举文教的重地、儒学重镇,而福州的别称“榕城”就来源于宋代福州城内遍植榕树的景象。1276年南宋灭亡前夕,福州一度成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贸易复苏,福州作为重要海港,迎来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也曾经历严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为了南明隆武政权的首都。清末,福州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随着1844年福州开埠,以及之后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等机构在此设立,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东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传教的重要地点。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变时期,福州又成为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城。改革开放以后,福州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福州也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