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的任职经历

2024-05-19 05:39

1. 林白的任职经历

1950年10月,林白被集中到党校“轮训”,继续接受审查(“城工部”事件),不久移省公安厅审查;1953年6月,审查结束;1955年经中央批准,省委为林白平反,恢复党籍;1956年林白出任省委组织部“二办”副主任;1957年任福州市副市长,分管工农业;1965年被选为中共福州市委常委。

林白的任职经历

2. 林白的人生履历

民国12年(1923年),林白入福州格致学校读书,民国14年改入私立东瀛学校日语专修科,民国16年因父病逝,辍学,后投考海军陆战队第二独立旅三团学兵连,因为一个同学无辜受罚抱不平,与队长争吵后,愤而离队。之后当军警维护生计。民国5年,林白同王一平、郑震廷等人秘密组织“福州大众社”,接受中共福州工委领导。林白负责武装工作,到宁德桃花溪,在叶飞的闽东游击队里实践锻炼。几个月后从宁德回福州,“大众社”己被破坏,林白无法立足,便暂到闽侯县第一区任禁烟办事员。民国27年8月,林白由中共南屿区委书记何希齐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受党派遣,在南屿桥头任联保主任,公开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0月到皖南新四军教导队第五中队学习,结业后先在南平担任政治“交通”,后调任武夷山省委教导队军事教员。民国30年初,奉命回福州,到长乐县国民兵团常备队任中队长,4月,日军登陆,林白撤离长乐,辗转到南屿组织群众抗日队伍。9月,福州光复后,又被调任永春县国民兵团上尉队副,第二年被排挤离队,隐蔽在福州,以待时机。民国34年9月,中共闽江工委成立,庄征任书记,林白为委员,在高湖村,开展“二五”减租活动,使百分九十以上的群众得到实惠。民国36年2月,闽江工委改为“闽浙赣省委城市工作部”,林白先为委员,后为副部长,10月,又兼任闽、古、罗、林、连五县中心县委书记。以东岭为据点,创建游击队,次年1月,发动捷坂为中心的农民暴动,之后率领游击队转战扁模湾,进驻鼓山魁岐整休,并主持召开中心县委的干部会。民国38年初,林白因“城工部事件”受牵连,奉命到“南古瓯”省委机关接受审查,但久久没有结论,3月又回中心县委工作,带领游击队,袭击连江北茭水警中队,组织戈口破仓分粮,3次截劫流洋、铁岭军火车辆,突袭夹峰山国民党电台,配合国民党“虎啸”部队洋里起义,活捉福建绥靖公署少将参谋官等。6月,东岭游击队奉命整编,林白只带一个警卫排到小北岭活动,队伍很快又发展到300多人。林白、刘捷生亲自到戈口配合解放军解放福州。福州解放后,游击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第四军区独立第一团,林白为团长。林白率团参加永泰、闽侯、闽清3县的剿匪工作,消灭国民党残部2000多人及许多土匪、特务武装。

3. 白林的个人履历

从1999年至今白林生活在德国。来德国之前白林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工作,并于1995年获得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拥有生物学博士,医学学士和营养学硕士,白林熟悉医学,生物学,营养学,药学等多学科领域。通过国内的实践经验,和多年的德国的工作学习,使得白林博士在生物科技,医药工业领域建立了良好的信息网络。对生物医药科技的执着,并看好中国德国之间的生物医药技术合作与交流,促成了他在德国成立以中国德国为重点的长江生物技术咨询公司。正如白林博士2010年11月在德国柏林召开的中国留德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学会年会上谈到,生物医药科技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命健康的核心产业,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猛的高科技领域。德国作为传统科技强国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其明显的优势,而中国作为新兴的生物医药大国正面临着技术更新,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现实问题。德国中国间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很多互补因素。无论是在科研开发,外包项目,还是开拓市场,德国与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都将是互利的。德国生物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促进德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柱产业地位。中国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必能成为带动中国科技发展的新领跑者。中国和德国在不久的将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一定会有更多,更全面的合作与交流,结果也必定是双赢的。

白林的个人履历

4. 白林的任职履历

1979年至1980年,驻香港总领事馆副领事1980年至1982年,驻华使馆二秘1982年至1986年,外交部亚澳司中澳台事务负责人1986年至1989年,驻俄使馆二等参赞1989年至1992年,外交部东南亚司副司长1992年至1996年,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二等参赞,纽约1996年至2002年,外交部安全与政治事务司外交政策和共同安全处处长2002年至2005年,驻欧盟政治和安全委员会大使,布鲁塞尔2005年至2011年,联合国、国际组织、人权和法语国家司司长 2011年3月起任法国驻华特命全权大使

5. 林白的人物经历

林白(1958—),女,原名林白薇。原籍广西博白,生于广西北流市。曾插队两年,此期间当过民办教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曾在图书馆、电影厂工作,现在北京定居。起先创作诗歌,后从事小说写作,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从事电影、图书、新闻等行业。19岁开始写诗。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万物花开》等多部,有《林白文集》四卷,部分作品被译成六种文字在国外发表出版。现为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居北京、武汉两地。长篇小说《万物花开》被列入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入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学年度小说家奖。2003年中国书情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中华读书报》推荐2003年值得阅读的纯文学作品。此外有长篇《说吧,房间》、《守望空心岁月》、《玻璃虫》、《枕黄记》等大量作品问世,有《林白文集》四卷出版。近年来,她与陈染等女性作家的作品成为文坛的一个焦点。她的作品常用“回忆”的方式叙述,女性意识强烈,对女性个人体验进行极端化的描述,讲述绝对自我的故事,善于捕捉女性内心的复杂微妙的涌动。她的这种封闭的自我指涉的写作,特别是有些关于自恋、同性恋的描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林白的人物经历

6. 白林的人物经历

参加革命,坚持斗争白林同志1918年生于河北省邱县一个回族家庭,父亲是当地的女校校长。在家庭的影响下,她在河北邱县县城第一小学当了教师。1937年,侵华日寇在家乡杀害了她的两个哥哥。为报国仇家恨,父亲把她送进了革命队伍。她1938年4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入党。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她积极做好抗日宣传动员组织工作,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粉碎侵华日军对冀鲁豫根据地的封锁和扫荡,并投身根据地建设。1945年9月冀鲁豫军区展开大反攻,当时解放战争形势发展需要部队补充兵员,白林就积极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军,一时间,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一同上战场,很快组织了数千兵员输送到部队。1946年到1948年,白林还积极组织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前线,每遇打仗就全力动员大批民兵、民工,组织担架、粮食、布匹、牲口、大车、现钞(冀钞)、柴草、绑腿、香烟和手套等物资送到前线。1949年冀鲁豫区党委抽调老区干部南下开辟新解放区,白林组织落实抽调干部并踊跃报名,当时由于身体原因组织上没有批准,但她积极支持丈夫金风参加了南下支队。抗战时期的“白二哥”抗日战争时期,白林在冀鲁豫根据地工作,白林经常女扮男装,骑着高头大马出现在日本人的视线里,和日伪军进行周旋。老百姓都称她抗日双枪“白二哥”。当地一直流传她骑着白马挎着双枪,带队冲击伪军关卡的故事,当时伪军只要听说是“白二哥”来了,都不敢拦挡,抱枪躲到一旁。白林的丈夫金风也在抗战前线与日伪进行斗争。他们夫妻俩经常深入到敌人内部,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活动。“文革”期间,白林深受迫害,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艰苦的环境和政治迫害,并没有把她挺直的脊梁压弯。在恶劣的条件下,白林同志仍然不断学习,坚持探索和追求真理。在革命的岁月里,哪里有需要,她的脊梁就在哪里挺起,荡开阴晦,撑开希望的天空。始终如一勤奋工作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0年,白林来到了贵州。当时的贵州经济很困难,少数民族语言不通,行路艰难交通不便,民族情绪对立,兵匪猖狂。在政权建立初期,时任贵州省独山地委妇委书记的白林和独山地委的同志们一起开展了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稳定革命政权等运动。紧接着落实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发展生产力,迅速恢复当地经济。1958年白林调任黔南州都匀市委第一书记。她积极探索,组织发展经济建设,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当地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由于国民党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再加上特务残匪挑动,民族矛盾、民族问题十分复杂。白林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干部,所以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她积极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政策,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促进各民族的和睦团结。白林还能根据现实情况,创造巧妙的工作方法。为了做好农村调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她用工资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自行车在当时较为罕见,骑着它下乡常常会引来大批的围观群众,白林同志发现,靠这辆自行车可以方便接近群众,于是,白林同志就经常骑着它下乡,当地群众只见过骑马,没见过骑自行车,很新鲜,所以管自行车叫“洋马儿”,白林一来,当地群众马上互相转告,骑“洋马儿”的书记来了,一会儿就召来许多围观群众,于是她就抓紧机会搞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既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文革”期间,白林遭受迫害,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977年,白林恢复工作,担任省委组织部负责人职务,她积极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得到广大干群的拥护支持。1978年,贵州省妇女工作百废待兴、亟需重建。省委决定调白林担任贵州省妇联主任、党组书记。在省妇联工作期间,白林深入研究妇女儿童工作问题,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狠抓妇女组织的基层建设和组织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妇女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短短几年,就把贵州省的妇女儿童工作恢复起来,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1984年,白林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法律委员会主任后,认真研究人大工作有关业务、方针政策。在推进贵州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对子女严禁以权谋私白林终生坚守一个人生信条,那就是坚决不允许家人和下属打着自己的幌子谋取任何利益。她的家人,没有一个从事商业活动,白林一直教育子女,要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去经营人生。作为省级高干,白林配有自己的专车。但是她几乎从不因私随便用车,更不允许家人私自使用。如果有时迫不得已要用,她会按照规定到单位补交费用。她的秘书李言回忆说,有一次,她的女婿从厦门回来,由于机场没有直达车到城区,家属不得已就用她的车去接人。白林知道后,让驾驶员到单位补交了费用,并特别交代要开好缴费单据。驾驶员回来之后,她亲自查收了单据,才放下心来。白林对待下属要求也相当严格。1986年,省人大召开法制工作委员会会议,白林把布置会场的任务交给了她办公室管公章的工作人员。管公章的人以工作需要为由,到工厂要了五箱香烟。白林知道这件事以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很快将其调离工作岗位。家庭60载岁月见证爱和信念白林和老伴儿金风早在抗战时期就相识、相爱,并一直相濡以沫走到生命的尽头。金风是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建国后,历任中共贵州独山地委副书记、黔南州委书记、贵州省经委主任、遵义地委书记、贵阳市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省纪委书记等职。金风、白林,是贵州少有的位居副省级高干的夫妻。1991年,73岁高龄的白林离休了。此后每天早上,她都要和丈夫一起去爬山,散步。不管走到什么地方,一对老人都是肩并肩、手挽手。丈夫住院治疗后,白林每天都要亲自安排他的生活起居,甚至读书看报,她都要陪在身边。李言说:“白主任每天都要去医院陪伴老伴儿”。后来,金风的病情越发严重,渐渐的失去了知觉,差不多成为植物人。白林坚持每天陪伴丈夫,守在床前不停的和丈夫说话聊天,聊过去岁月中的点点滴滴。说到动情处,她会看着已经无法言语的丈夫笑,深深浅浅的皱纹里荡漾着甜酸苦辣。看者无不下泪。曾经看过一句话,人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扛得住时间的消磨。白林夫妇用六十年的岁月告诉世人,什么是爱和信念。

7. 林白的人物作品

 林白生长于广西,九十年代移居北京。八十年代起她创作不断,尤其擅长描写女性身体欲望与感情憧憬,浓烈阴郁,充满南国色彩。她的中篇《致命飞翔》,写男女肉欲的追逐,女性的妥协怨怼,还有随之而来的血腥杀戮,在使我们想到李昂的《杀夫》。这个中篇使林白名噪一时,也代表大陆情色文学的又一个突破。又如《瓶中之水》 碰触女性同性恋的情愫,缠绵矛盾,使男性的吸引力也要相形见绌。而《子弹穿过苹果》及《同心爱者不能分手》等一系列作品反复穿插、交叠种种爱欲关系组合、实验文字书写欲望的限度,虽然未必都是佳作,去已显现林白强烈的个人风格。《一个人的战争》是部具有相当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借着这本小说,林白有意总结她早期的生活及创作经验,并思索一个女性为写作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全书是始自五六岁(叙述者)林白抚摸自己,初识身体的欲望,一路描写她的少年学习经历,初燃的创作野心,流浪四方的奇遇,一再挫折的恋爱,被迫堕胎的悲伤等情节。她最后辗转由家乡来到北京,“死里逃生,复活过来”林白洋洋洒洒写来,颇有不能自已的时候;但全书的形式虽不够精致,仍有一股直率动人的力量。往事不堪回首,但也只有真诚的检视过去岁月的希望与虚惘,自剖年少的轻狂与虚荣,作家才能开展出更成熟的视野。林白写自己成名心切,曾贸然抄袭了别人的作品,留下洗不清的污点;写自己一心壮游他乡,却在最可笑的骗局中失去贞操;也写自己为爱献身,几至歇斯底里的绝望。自揭疮疤,不是易事。但林白告解忏悔的动机无他:生命最绝望的时刻反而成就她对创作最深切的执著。一个女作家的成长,真是用身体来作为赌注。小说中林白以三、四十年代多情早逝的女作家萧红自况,确令人心有戚戚焉。但与萧红的内敛抒情不同,林白的叙述,常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片段。也许对她而言,自己的遭遇太离奇、太坎坷,怎能不多加渲染。这是小说家缺乏自信之处。而很反讽的,只要我们把《一个人的战争》与前述几部女性作家自传式作品并读,我们不难发现她们的经历竟然有不少相似性。这是女作家的宿命使然,还是一代共和国女性女性共同的考验?尽管作家的立意与当年《青春之歌》杨沫背道而弛,一种激切的、为自我找寻定位的渴望,却如出一辙。是在这个层次上,《一个人的战争》中过分感伤与夸张的修辞,才有了语言式的意义。林白的小说仿佛要为千百同辈女子,写下“一个人的战争”,一首变调的“青春之歌”。林白的小说以“我”的叙述声音横贯全局,但她不时加入第三人称观点,旁观一个名叫多米的女子的遭遇。我与多米代表了林白的不同身分——过去与现在,虚构与现实,内里与外在,血肉与鬼魅,恋爱与被恋爱的身份。人物的主体因此分裂成多种不同可能,创造出极引人的叙述角度。除此,林白在叙事流程中插额外的情节副线;节外生枝,故事中有故事,想象与经验再难分清。像是她在西南边境鬼魅似的与“民国”女子相遇的一段,就是好例子。凡此都足以显示她对实验风格的好奇,而她曾从事电影编剧的经验,想来也给了她不少灵感。如果当年杨沫的《青春之歌》臣服于“毛文体”的史诗化风格,企图以一清如水的叙述来通透女性的里里外外,林白这一辈的作家要反驳:她们的心事哪里能“一语道破”?分裂的主题,流动的视角,多元的声音,《一个人的战争》俨然视作九十年代女性叙事的特征的蓝本。 林白在《妇女闲聊录》里说出了一些人们平时甚至都没有想到的东西。在今天,传媒高度发达、书本成山、媒体如云、著述如海,各种先进的摄影工具、传媒工具非常多。人们仿佛对这个社会什么都知道,没有不知道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很多信息是外在的。比如影视,拍了很多东西,每天都有农村作品呈现出来,但是真正把生存写出来的作品寥寥?而一个生命真正最关注、最为之颤栗的、或者说心灵的历史离得非常远。《妇女闲聊录》令我们感到,我们对今天的农村并不理解。《妇女闲聊录》中所揭示的是沉默的大多数的生活状态。比如木珍这样的女性所言说的,她内心的隐痛,她周围大多数人的日子,甚至农村中凋敝的日子,怎么打牌,怎么作二奶,农村中很多真正的东西。《妇女闲聊录》这样的作品告诉了一些读者不知道的东西。当然,作家也不能都写《妇女闲聊录》,都写聊天式的东西也不行,但是林白的作品带有很大的创新,甚至是打开观看世界的一个新的视角,展开了一片我们非常陌生的生活真实。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些生命的感觉、内心的感觉,属于心灵史发出的东西。这部作品是回到生存本身、回到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品性。《妇女闲聊录》也使读者开始关注农村本身的价值问题。比如性问题、妇女问题、道德的解体问题。一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贞操观念应该是很坚固的。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农村的贞操观念有瓦解的趋向,带有普遍性,瓦解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封建文化在农村并不是根深蒂固的,它经不起外来文化的冲击。书中使读者看到真正的农村是怎样的,今天农村真正的道德是怎样的。比如打工的生活,他们到都市中的生活;比如教育问题,6年级学生不知道加法是什么;另外书中也写到了包二奶的现象等等。在创作上意义,这部作品也是不一般的,它打通了一堵墙,这堵墙就是作家和生活之间的墙,一直以来,这堵墙很难被打破。所以有人说,作家写作是第一位的,每天起码要写多少字,就从书房中出来,舒一口气,然后去吃饭,就应该是这种生活。而实际上,真正应该的生活,是在生活中迸发出不吐不快、按捺不住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写作。现在有些人是颠倒的。林白这种写作是打开了一个通道,打开了这堵墙。

林白的人物作品

8. 林白的人物作品

 提起林白,就必须要提起她的丈夫、长影已故著名导演王家乙。在林白饰演“喜儿”版歌剧《白毛女》中,王家乙饰演穆仁智。歌剧《白毛女》导演之一、知名戏剧家舒强是王家乙和林白的战友也是延安的邻居,他的女儿舒晓鸣在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王家乙叔叔1940年底到延安鲁艺,当时林白阿姨早在鲁艺了,他们在鲁艺相识、相爱……”1948年,王家乙与林白相继来到东影(长影前身),王家乙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饰演了工人老梁,林白也开始了自己的银幕生涯。  在长影集团官方微博上,远在海南的长影著名电影艺术家、全国著名书法家姚俊卿托人发来短信寄托哀思,“惊闻噩耗传来,痛心不已,我又失去一位知心老友,我在长影工作期间,与家乙导演及林白二位合作多部戏,至今物是人非。悼念林白老姐姐,永垂青史,千古不朽!” “林白老人不仅是新中国歌剧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卓越的译制片导演。”当天来参加告别的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尹爱群说。 长影著名电影艺术家、全国著名书法家姚俊卿,影评人、影迷均以不同方式向林白表达悼念之情。 著名影评人史航说,“天堂里的笑声!好兵帅克!长译特别牛的两个译制片精品。从小喜欢到大,现在也常听它的电影录音剪辑。佩服林老太太,悼念林老太太,林老太太,真的谢谢你”。导演顾晶表示“林白阿姨走好,天堂有电影”。很多网友用“林奶奶走好”来悼念这位老艺术家。